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清醒!50岁出头还没评上教授,跳槽高校让我认清现实!

Yolanda 学术桥Acabridge 2022-08-26

小Yo 聊求职,一个人的求职经验不具普遍性,一所高校的招聘标准不具共性,但它们都具参考性。高校求职小故事,洞察招聘大风向。来看看吧。



老杨,男,年龄50周岁零两个月,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副教授,常年奋斗在“评正高”的路上。恰逢人才评价改革新风向,一批批常年奋斗在教学科研岗的教师,迎风而上荣登“教授”宝座,但这股风似乎把老杨给漏下了!

近两年破“五”唯的人才评价成为高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标准,尤其在2021年上半年我们经常看到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岗位的教师在新的人才评价标准下得到晋升。铺面而来的大量新闻似乎让我们沉浸在“副教授”有机会晋升的喜悦当中,也给我们造成教师职称晋升“变容易”的错觉当这股风过去之后,很多年龄偏大依旧没有评上教授的教师慢慢浮出水面,也让小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些年龄偏大还没有评上“教授”的“副教授”该将何去何从?
老杨所在的高校也实施了新的人才评价标准,但是每次申请似乎都差那么一点点。而以老杨目前的薪酬待遇也逐渐无法缓解日渐沉重的生活压力。所以老杨决定跳槽,另谋高就!他是否会如愿以偿呢?接下来小Yo 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老杨的情况!



01

acabridge.cn

副教授正常晋升年限及要求


职称晋升,需要十年磨一剑。在《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一文中,对136位华东地区四所研究型高校教师调查发现,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是29.8岁,晋升至副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34.2岁,晋升至教授的平均年龄为40.8岁。从讲师到正教授一共需要12.5年。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说正常晋升至教授的平均年龄为40.8岁,而老杨目前已经年过50,还没有评上教授,这就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了。


面试现场

老杨:老师您好,我想要申请贵校医学院的教师教学科研岗位。


(老杨和学院院长愉快沟通,两个人共事的业界同事和朋友圈都有一定的交集,院长也非常希望老杨能够入职院校,初面有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具体的入职流程是与人事处老师进行沟通)


老杨:以我目前的情况已经确定申请的学院和岗位并与学院老师达成初步共识,如果入职贵校的话职称能否是“正高”,享受教授待遇?


人事处老师:您现在是否已经是教授?


老杨:还不是,据了解是可以评上教授的,只等正式通知。


人事处老师:如果还没有正式的文件通知,可能无法享受教授待遇。但学校有规定,年龄在50周岁以内的人才,在入职时可以申请教授职称。


老杨:我今年刚满50周岁,就过了一点,不知道是否可以?


人事处老师:原则上是不可以的,但是鉴于您目前的学术成果和初面的效果可以试着申请一下。。。


老杨目前面临的两大困境,一个是在本院校还没有评上教授,申请跳槽院校正高职称年龄已经超过规定的年龄要求。 按照老杨的情况,即使他跳槽到新的学校依旧还是享受副教授的待遇,申请“正高”职称还需要重新开始。人事处老师说可以试着申请一下,的确也是一个机会,但我们都知道,很多学校都放宽了对人才的年龄限制,说实话,放宽至50周岁申请教授,已经是一个比较宽松的要求了。在引才政策下,学校是否会给老杨进行额外申请,老杨是否值得申请,申请是否成功都具有不定性。国家对晋升至教授的政策性文件又是怎么要求的呢?


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圈定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标准。



教学科研型-教授:

(1)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

(2)担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3)担任过主干课程的系统讲授工作;

(4)发表、出版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成果、著作或教科书;

(5)主持完成重大的教学研究或科研、攻关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奖项,或从事科技开发、转化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创作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


教学为主型-教授

(1)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

(2)担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3)担任过主干课程的系统讲授工作;

(4)发表、出版过有重大影响的教学研究或教改论文,著作或教科书;

(5)主持完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教学类重大奖项。


按照要求,老杨的前两项标准都已经达到,第三、四、五项标准,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老杨在原来学校已经达到了申请教授的要求,如果老杨跳槽,老杨原来的学术成果应该都是归原学校所有,到新的学校很有可能是重新开始计算



2021年9月7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200号建议的答复》,其中就提到了:“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


所以,如果老杨只因待遇要跳槽的话,很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老杨想要成功跳槽还有一个隐形的门槛——教学及科研成果外审。



02

acabridge.cn

高校跳槽逃不过的“外审”


自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各大高校不断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进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深化小同行评价,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尤其在近两年,高校在人才引进和职称晋升上纷纷采取“同行评价”的方式。


所以,无论老杨是继续留校申请评“正高”,还是跳槽到其他院校继续作副教授或者教授都逃不过“同行评价”这一关。“同行评议”基本都是施行“双盲”的评审方式,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去寻找同行的专家,对引进的人才进行评审。在评审的过程中,评审专家不知道被评人是谁,被评人也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他们两者也是不能联系的。所以直到学校拿到评审结果,都是无法干预专家的评审意见的,整个过程绝对保密。


小Yo有幸了解到一些评审案例,一些无关学术水平只因简历出了小问题给专家造成不好印象,导致评审专家给“不过”的情况。


案例一:

被评审人也是申请教授,简历中有这位副教授每一个时间段的工作经历,但是有一个时间段不知是什么原因写错了,而这位评审专家又非常的细心,认为申请教授还是搞学术研究的,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案例二:

被评审人同样是申请教授,是教学为主型的。被评人提供的教学视频恰恰是评审专家上学时用过的教学案例。评审专家感觉很无语,已经过了好几十年,旧案例翻新拿来评教授,如果碰上不懂的人很有可能就会蒙混过关了。


以上两个小案例小Yo想要说的是,作为被评人会遇上什么样评审专家充满不确定性,案例一,如果评审专家能够听取被评人的追加解释,或者评审专家评的不是很严格,这位被评审人很有可能就给“评过”了;案例二,不要心存侥幸,“同行评议”的时代,看重是真才实学,不要企图蒙混过关


据最新消息,教育部日前在其网站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副高级以上职务应当与岗位设置相结合,考察教师履职的表现,设定相应比例,通过评审等方式竞争性获得


老杨的跳槽路,似乎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年过50还没有评上“正高”,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他们的教职路又将何去何从?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参考资料:

1.大学教师晋升到正高级职称,需要多少时间?

https://mp.weixin.qq.com/s/MSRpJEB69lLsKG2JjOk02Q

2.一次讲清楚:985高校副教授到底挣多少工资?

https://mp.weixin.qq.com/s/07T24lwWlaTClp7eXFj5-A

3.9月7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200号建议的答复》。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ojiaosi/202109/t20210907_560081.html

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101/t20210126_511116.html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博士求职,如何判断哪家高校的条件最合适?

海外博士求职高校也有相对劣势?来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